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是看到这些巨大雕像的照片,我就已经压抑得无法呼吸

SME SME科技故事 2022-10-28
 
恐惧症何其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中文版维基百科中,一共收录了189种恐惧症,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恐高症、社交恐惧症、幽闭恐惧症之外,还有一些听起来就匪夷所思的恐惧症,让你无法想象患有这些恐惧症的人究竟如何面对生活。
 

有睁眼恐惧症(Optophobia)的比较适合当盲人,有站立恐惧症(Stasiphobia)的比较适合坐轮椅,有自由恐惧症(Eleutherophobia)的比较适合蹲大狱,有好消息恐惧症(Euphobia)的比较适合上选秀综艺,有666恐惧症(Hexakosioihexekontahexaphobia)的比较适合卸载快手,有长字恐惧症(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的比较适合被隐瞒病情,有漂亮女人恐惧症(venustraphobia)的比较适合当整容售前顾问……
 
当然这些所谓的恐惧症并不都是真正被医学承认的独立病症,有些也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但有些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
 
巨物恐惧症(Megalophobia)可能是在互联网上“发病率”仅次于密集恐惧症(Trypophobia)的存在了。想知道自己有没有所谓的巨物恐惧症,不妨看看下面这几张图。
 

这是位于缅甸的一处巨型卧佛,整体高度有30米,长度达到180米,就算藏于深山密林之中也分外显眼。站在远处眺望或许冲击力还不够强,如果走到近处,巨大的彩绘面目就会给人一种怪异且充满压迫的感觉。
 
如果你还没有get到这种状态,不妨想象一下,当你外出度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醒来,拉开酒店落地窗的帘子,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望不见边缘的人脸。
 

这大概类似于巨物恐惧症患者们“发作”时的感受了,只不过他们更容易被普通巨大物体触发恐惧,症状也要更为强烈。
 
由于社交媒体的和资讯的发达,那些少数真正患有巨物恐惧症的人群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从4岁开始到13岁,每个暑假安妮·阿诺内都会和家人一起从多伦多到佛罗里达去旅行。8岁那年,一家人开车路过一个教堂,教堂前的水池中有一座巨大的白色耶稣半身像,高约20米。


坐在车头的父母兴奋地叫坐在后排的安妮和弟弟向左看,就在目光所及的一瞬间,她感到巨大的恐惧袭来,巨大的耶稣栩栩如生感觉就要用他的大手压垮一切。
 
安妮紧闭双嘴,流下眼泪,全身僵直,心跳加速,无法呼吸。自那以后,她便有了巨物恐惧症,甚至发展成看着网上搜到的巨大物体照片就会头晕目眩,哪怕是大多数人完全找不到害怕之处的高山和建筑。
 
小行星与洛杉矶模拟对比图

这种真正的巨物恐惧症要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加严重。据每日邮报报道,33岁的艾米·卡森因为一架飞机从办公室窗外飞过而恐惧症发作,以至于晕厥倒地。
 
与安妮的经历类似,艾米在14岁的时候经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移动的巨大乌云给她留下了阴影,此后她便惧怕一切巨大的移动物体,但对静态的建筑物没有特别的反应。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可以找到一定的相似之处,即恐惧是可以习得的。根据心理学家斯坦利·拉赫曼提出的恐惧获得途径,上述案例都为经典条件(也称巴甫洛夫模型)。
 
这种获得恐惧的途径包含条件刺激(CS),无条件刺激(UCS)以及条件响应(CR),具体来看,在安妮的案例中,逼真的巨大耶稣雕像为恐惧的源头,其中巨大物体为条件刺激,而雕像的逼真神情为厌恶性无条件刺激,两者匹配后即导致了对巨大物体的恐惧,也就是条件响应。
 
在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里,研究人员在小艾伯特与小白鼠玩耍时突然制造巨大声响,将惊吓与小白鼠关联在一起后,小艾伯特不仅对小白鼠表现出恐惧,甚至将这种恐惧转移到其他毛茸茸的物体上,或许放在今天可以称之为“毛绒恐惧症”。
 

中国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俗语,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也是人类应对世界的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只不过对于这些恐惧症的患者来说,他们大脑有些过于敏感。
 
恐惧情绪与大脑的杏仁核密切相关,它与大脑的其他功能区域一起完成恐惧的条件响应,包括与记忆相关的海马、参与情感形成的扣带回和脑岛、以及参与决策认知的前额叶皮层等。

海马与杏仁核

恐惧的产生也与神经递质息息相关,而某些基因会影响神经递质从而决定恐惧的敏感程度,一些研究也发现父母患有恐惧症的孩子患恐惧症的概率要比常人高出3-5倍,似乎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将恐惧症传给了下一代。这就要引出获得恐惧的第二个途径——替代恐惧,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恐惧反应习得的恐惧症,而非从自身的恐惧经历中习得。
 

比如父母对蟑螂表现出极度的恐惧,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到父母的恐惧反应,会有更高的概率害怕蟑螂。当然这种替代恐惧不仅仅局限于家庭中,现代互联网让这种恐惧更容易蔓延开来。
 
巨物恐惧症就是一种乘着互联网东风快速发展起来的恐惧症,当然这当中还包含很多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程度的普通恐惧情绪。



首先,人类对巨大物体存在一种本能的情绪,它未必是恐惧,更像是一种震撼,因自身渺小与世界博大而产生的复杂情感,这种本能实际上经常被一些文化艺术作品利用。
 
传统上,东西方宗教都有通过巨大人像营造“敬畏感”的做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巨大佛像神像也有为这一份本能的敬畏感的原因。


南华禅寺门前罗汉像,笔者拍摄

今天,大量影视作品,尤其是科幻类和灾难类的题材,常常会塑造巨大的物体,比如《独立日》中乌云压顶般的巨型飞船,或是《降临》中漆黑的贝壳状飞行物,配合紧张压抑的背景音乐,巨物在我们记忆中就有可能被贴上负面的标签。
 

另一方面,摄影技巧又能进一步强化了巨大物体的表现力。举个比较应景的例子,如何拍出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长焦镜头,利用前景中的物体充当参照物,就能在照片有限的画幅中“放大”月亮。
 

而我们知道,不管照片里的月亮有多大,实际上用肉眼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变化是非常小的,因为人眼很难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前景和背景,也就难以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大小对比。
 
互联网上一些广为流传的“巨物恐惧症”图片中,就有利用摄影和构图技巧来实现夸张效果的案例。
 

这张照片是仙台大观音像的远景照片,虽然塑像的高度达到100米,远远高出附近所有的建筑物,但它绝不至于让人产生不适。
 
当摄影爱好者运用一点技巧,同时突出画面中前景建筑和观音塑像,并且在构图中仅露出巨大塑像的局部,这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更容易引起人们对巨物的恐惧感。
 

巨物恐惧的流行也还有时代发展的因素,现代建筑越造越高、越造越大是不可否认的趋势,而计算机图形技术又给人们制造巨物带来了全新的舞台。
 
电子游戏里的boss体型比山高还是比地球大,甚至超越太阳系的存在,全看制作组的心情。

战神系列尤其偏爱塑造巨型角色

此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因素,诸如克苏鲁神话这样带有恐怖和惊悚元素的作品,让人们对巨大物体多了一份不可名状的恐惧,巨物恐惧与深海恐惧水乳交融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鬼屋。
 

最后,一定少不了人们关于巨物恐惧的讨论,无论是真正的巨物恐惧症患者身临其境的经历描述,还是爱好者们对引发巨物恐惧图片的分享,理论上的确会让一些人产生替代恐惧。
 
所以也就会有人发出讽刺的感慨,有的人在知晓某某恐惧症存在之前,从来不会惧怕某某事物。
 
套用那句烂俗的话,世界上其实本没有那些稀奇古怪的恐惧症,见多了也就脱敏了,听多了反而过敏。


恐惧症列表. 维基百科, 2020年3月11日.
刘海燕.条件性恐惧的大脑回路研究概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12-117.
Phobia. Wikipedia, 18 September 2020.
Kristeen Cherney. How to Cope withMegalophobia, or a Fear of Large Objects. Health Line, February 14, 2020.
Psych Times Staff. Megalophobia (Fear ofLarge Things). Psych Times.
Annie Arnone. I Have a Phobia of LargeThings. Vice, July 18, 2017.
MADLEN DAVIES. The woman who is terrifiedof large objects: 33-year-old can have a panic attack if she sees a ship,plane, lorry or cloud due to bizarre phobia. Daily Mail, 24 July 2015.
Garcia R. Neurobiology of fear and specificphobias. 2017.
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805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